【信息時報】“好醫(yī)生”楊軍林:危險雕刻師讓他們“挺直腰桿做人”

2015-02-17

??小時候,,我的愿望是挺直脊梁,,做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。然而,,上天卻跟我開了個玩笑,。受夠了冷眼,,連夢也歪曲,我甚至想消失,,將自己永遠隱藏起來,。直到有一天,我遇到了你……

??好人簡介:

??帶領整個團隊,,一年展開230多臺手術,,每臺手術動輒耗時10多個小時;創(chuàng)立新苗基金5年,,募集1100多萬元善款,,救助貧困病人137人,幫助眾多病患重新“挺直腰桿做人”……一連串的數字背后,,是中山一院脊柱側彎中心主任楊軍林背負的責任和艱辛,。307名海內外脊柱側彎病患等著做手術,望著病人焦灼的目光,,他默默將這份責任變?yōu)榍斑M的動力,。“做手術好比攀登在懸崖一樣,,稍有不慎,,都會斷送一條性命”,因此,,楊軍林也被喻為“危險雕刻師”,。

??□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周秋敏

??通訊員 李濱

??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康健(除署名外)

??每場手術如同危險雕刻

??下午兩點,,50歲的楊軍林和他的團隊連續(xù)奮戰(zhàn)了幾個小時,,一臺脊椎矯治手術終于完成。休息了一小會后,,楊軍林馬上又與助手一起研究從順德轉過來的病例,。擺在桌面上的兩臺手機也不時響起,都是來自各地的咨詢電話,,楊軍林快速接過,,解答對方的問題,馬上又投入到手頭上的病例中,。

??這樣快速運轉的節(jié)奏,,是楊軍林工作中的常態(tài)。部隊出身的楊軍林,,做事雷厲風行,。工作中每一個細節(jié)都追求盡善盡美。去年,他帶領整個團隊,,完成了230多臺脊柱矯治手術,。脊柱矯治是楊軍林重點研究的課題,每一次手術都如同是一場危險雕刻,,因為稍有不慎,,患者輕則癱瘓,重則死亡,。

??根據相關資料顯示,,脊柱側彎目前在我國青少年中發(fā)病率為1%~3%,約有0.25%~0.27%的患者需要通過手術治療,。但脊柱側彎手術又是骨科中最大,、最復雜、風險最高的手術之一,,是骨科中的“皇冠手術”,,無論是脊髓神經,還是心,、肺,、胃、腸,,都極易引起并發(fā)癥,。

??“一些患者面臨著兩難境地,不手術難以維持基本生活,,但做手術又可能危及性命,。”楊軍林說,,不少脊柱側彎患者在生活中抬不起頭,、挺不直腰,承受著巨大的身體和心理負擔,,有的甚至整個家庭都被拖垮,。

??創(chuàng)辦基金救助貧困患者

??2005年,中山一院只有12例脊柱矯治的手術,,大部分前來求醫(yī)的患者只能失望而歸。為了破解脊柱矯治手術的難題,,2008年,,楊軍林和他的團隊成員到美國、丹麥,、日本等地的國際頂尖脊柱側彎中心取經,,攻克脊柱矯治的技術難關。2008年,同樣的手術病例攀升至108例,,到2014年已達230多例,。

??楊軍林帶領著他的團隊,闖出了國內脊柱矯正的奇跡,。名聲四起后,,求助的病人也接踵而至,目前來中山一院求醫(yī)的患者,,60%以上來自省外,,甚至海外。

??脊柱矯治是一門大手術,,部分患者要多次手術,,醫(yī)療費用巨大,少則六七萬,,多則數十萬,。看到一些病人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因家庭經濟困難,,在醫(yī)療救治面前感到絕望,,楊軍林受到極大的觸動,“國外進行這類手術不用錢,,國內患者卻要承受如此沉重的負擔,。”

??經過兩年的東奔西走,,和各類慈善機構牽線搭橋,,2010年5月16日,楊軍林的愿望成為現(xiàn)實——中山一院脊柱側彎中心與廣東省青基金會共同成立“新苗基金”,,為0~28周歲貧困家庭的青少年脊柱側彎患者提供慈善救助,。這也是國內首個專為脊柱側彎患者提供救助的專用基金。

??作為新苗基金的創(chuàng)立和負責人,,楊軍林一邊忙于籌集資金,,一邊籌劃手術方案。5年來,,新苗基金已募得善款1127萬元,,申請人數達307人,累計資助價值955萬元,,幫助137位重度脊柱側彎患者完成手術,,并且無一例產生嚴重并發(fā)癥。

??多名患者挺起胸膛獲新生

??“感謝剛剛過去的一年,,你們接納我這個來自西南重慶貧困家庭的小女孩,,讓我挺起胸膛的夢即將變成現(xiàn)實……”2015年的第一縷陽光到來前,,楊軍林的手機里收到了患者小琳(化名)這樣一條短信。來自安徽的病人小郭(化名)也告知楊軍林,,術后一年多,,身體恢復得很好,已經在一家工程公司工作了5個月,。

??看到病人的生活展開了新的一頁,,楊軍林感到滿心的安慰。曾經,,脊柱重度側彎的小郭只有150多厘米,,因家庭困難無法進行手術。2012年,,他向新苗基金提出申請,,第二年獲批,并于2013年11月29日完成了手術,。術后他的身高“長”了14厘米,,肺功能趨于正常。

??23歲的患者小菲(化名)脊柱側彎,,從小就很自卑,,曾以死相逼想放棄學業(yè)。父母傾盡家財,,帶著她走遍全國的大醫(yī)院,,沒有一家敢收留:她術后有90%的可能會癱瘓。2013年6月,,在新苗基金的資助下,,小菲成功做了手術,身高從160多厘米“長”到172厘米,,目前已回歸大學校園,。

??楊軍林的努力不但獲得了患者的認可,也獲得了社會的認可,。近兩年,,他先后獲得了首屆“中國好醫(yī)生·醫(yī)德高尚獎”、“廣東好人獎”,,攜團隊獲“廣東青年五四獎章”,、“廣東紅棉杯扶貧濟困優(yōu)秀項目”,近日更被評為“2014年感動廣東十大人物”,。

??醫(yī)者自語

??治病救人是職責和本能

??在中山一院新手術樓脊椎外科,,楊軍林正忙個不停。每天8點前回到辦公室,,出門診、做手術、各地奔走募集資金,,超負荷的工作讓他的身體亮起“紅燈”,。動手術時精神高度緊張,血壓升高就像坐過山車,;長時間低頭做手術,,頸椎神經受壓迫。有時候,,他也要停下來,,讓別人在自己身上動手術。

??楊軍林說,,“醫(yī)生這個職業(yè)和消防員一樣,,當你休息時,突然看到一個人身處火中,,如果不去救他,,內心難道不會愧疚嗎?我會堅持,,是出于一種職責和本能,,我相信大多數同行也是同樣的心態(tài)?!?/span>

??盡管技術難關已被一個個攻克,,楊軍林依然憂心忡忡?!皝砬笾牟∪嗽絹碓蕉?,我們本打算使通過申請的患者半年就能排上手術,現(xiàn)在卻要等上一年半到兩年,,醫(yī)生,、床位、慈善資金嚴重不足,?!睏钴娏终f,“那么多期盼和責任推著我們向前走,。我們希望能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,,讓這份慈善事業(yè)一直走下去?!?/span>

??好人說:

??那么多的期盼和責任,,推著我們向前走。我們希望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,,讓這份慈善事業(yè)一直走下去,。

?

原文:http://epaper.xxsb.com/showNews/2015-02-17/215510.html